秋风渐凉,秋意渐起。
不知何时开始,秋意浓到空气中都是丹桂的熨帖。踏着未晞的晨露,秋色竟略微显出几分惨淡的白,心情竟也生出几分凉薄。
随意跟着人流来到食堂刷了卡,买了一碗寡淡的白粥。粥的清淡仿佛正适应了秋的微凉,轻轻拿起温热的勺,略微搅拌几下,却从碗口升起的袅袅白气中感受出了几分熨帖,几分抚慰。干冷的空气中也莫名多了几缕湿润,同时也为这颇为肃杀的气候点染了几分暖意。
突然想起木心先生的话:没有比粥更温柔的了。念予毕生流离红尘,就找不到一个似粥温柔的人。
醇厚,清甜,温暖,似乎是粥的代名词。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粥,便会于眼前浮现出一盏小炉,一汪烟火,以及一个水般温柔的人。于炉上慢慢熬煮的,不仅是粥,更是代表熬粥人的一种美好期盼。期盼喝粥的人呀,能够扫去一身寒凉,温热肠胃,更能除去满身疲惫。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间烟火气,或许平凡,但总是令人心安。
当追溯过去的话,也可以从古诗中瞥见那时人们的红尘世俗。犹记《红楼梦》中,凤姐为老太太精心准备的老鸭粥,细细熬煮的粥,败火解腻,清淡适口,谷香浓郁。
如清朝著名美食家袁枚给粥下的定义为:“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在简简单单的一碗粥中,蕴含的不仅是亲切温暖,更含有阴阳调和的千古定理。蒸谷为饭,烹谷为粥。水和米的比例,也就成就了一碗粥的温润。
“粥能养人,老年尤宜”之说自古有之。从《汉书·武帝纪》里“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来看,到了汉朝时,供粥给长者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粥会成为中国人敬老的食物的原因很简单:老年人牙齿松动脱落、肠胃消化功能减弱,供以细软的粥以供年长者吸收。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人在伦理关系上总是秉承着自己的行为准则。
天气凉了,一碗温热的粥最可以慰风尘。
http://www.dxsbao.com/art/37548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