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河南民间习俗(春节篇)
摘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最隆重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春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岁时节日而存在。春节文化发轫于远古时期的岁终之祭,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传承,迄西汉时期趋于稳定,逐渐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群众基础性。河南地处中原地区,受农耕文化影响,春节习俗独具特色。在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研究河南地区的春节习俗,了解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习俗 春节 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
目录
1..春节的历史渊源
2.春节习俗的起源
3.河南民间春节习俗
4.春节的文化价值
5.反思与总结
一.春节的历史渊源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关于“年”历来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散居在丛林中生性残暴,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也发现它每隔365天就到人类聚居的地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现在过年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春节文化产生于远古时期,“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大祭与新年的迄古之礼。虽然古代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古时春节被称为“元旦”。“元”即首也,“旦”即晨也,“元旦”就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
年节的具体时期在我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具体含义都有所不同。夏朝时将一月初一定为新年,商朝定在了十二月初一,周、秦两朝定在十月初一。西汉时期,“休养生息”的政策得以推行,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开始使用《太初历》,并且恢复了夏历,以正月为岁首,二十四节气也被订入历法,因而正月初一被认定为春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元旦》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即在西汉以后,原本各地不同的时节的庆祝或祭祀活动等都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进行,一系列春节活动得以形成。南北朝时期,人们则将整个春季作为春节,腊八、除夕、元旦、元宵节也被包含了进来。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公历1月1称为元旦,自此才有现在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为庆贺岁时为标志的收获的季节。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即一个时间范畴,期间包括过年在内的一段日子,而不单单指过年这一天。
二.春节习俗的起源
先秦时期的春节习俗尚且处于萌芽阶段,主要是指在一年农事完毕之时报答神恩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南北朝以后春节时长的变化,春节习俗也越来越丰富,包括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赏灯等活动。
三.河南民间春节习俗
✱写、贴春联
传统社会里,写春联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进入腊月后,人们就开始研究过春节的事儿,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写春联。在农村,春节前的这一段时间就是村里“文化人”最忙的时间,一般说来村里每家每户都会拿着红纸到“文化人”家或特定的地点(如学校、村部等)请他写几幅对联。高潮时,会有很多人围观“文化人”写对联。人们看着“文化人”笔走龙蛇,龙飞凤舞,甚至还会根据某家或某行业的特点自编一些具有特色的对联,纷纷露出敬佩、羡慕的眼神,而通常“文化人”也喜欢卖弄一下自己的水平,讲一些典故和趣闻。人们围观写对联的过程其实是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享受文化盛宴。
贴春联也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腊月28早上,孩子们就在家长的领导下,拿出当时家里为数不多的白面,加水烧热做成糨糊,再装在碗里,和大人们一起用糨糊贴春联。在贴春联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和谐相处,相互配合,其乐融融,大家都盼望着所有的烦恼都能烟消云散,吉祥与幸福能马上降临。
✷守岁
四.春节的文化价值
1.承袭礼仪文化
五.总结与反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的产生与农业有关。在甲骨文中,年的形状犹如一个弯腰扛着禾苗的农夫。《说文解字》中有“年,谷熟也”的记录,《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五谷皆熟为有年”的记载都充分说明了农业与春节的密切关系。
http://www.dxsbao.com/art/4139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