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不是让自己原地踏步,而是为了能够用更长远的眼光审视自己,冲破眼前的一道道“围城”抵达成功的彼岸。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句话是我还没读这本书之前就已耳熟能详的,但理解一直是很粗浅的。读了书后随着对书本内容的慢慢理解,才渐渐了明白这其中藏着的是更多对生活的无奈,对婚姻也罢,对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的时代。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同时代一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生理的变迁沉浮,故事虽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仅仅依靠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的结合,其文学创作难度,足以体现作者极佳的语言表达水平。小说中的精言妙句,是最能够打动人的了。记得在书店里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粗粗看去:“夜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对夜色细腻的刻画,生动形象的比喻,令人为之振奋,我便毫不犹豫的将这本书收入囊中。在人物描写方面,作者描写一个孩子:“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肆意活泼的笔法让人感到十分新奇,小说的时代背景充满了勾心斗角,但正是作者独到的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让旧社会的刀光剑影少了一丝硝烟味,让人读起来轻松不少。
有人说《围城》是一本爱情小说,其实不然,它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人物上看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市井妇人,体现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情场,名利场的厮杀和火拼,虽然没有肉体上的伤亡,却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生活的阴险黑暗的一面,展示了浑浊的空气是怎样腐蚀人的灵魂,让一个人一步步走入围城而身陷囹圄最终走向深渊,自然,这其中也时时体现着真诚的友谊,和人性的真善美。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在芸芸众生中,我觉得最有特点的人物是孙柔嘉——一个外表怯生生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却是最工于心计的人,她似乎放手一切交由方鸿渐打理,实际上却牢牢的把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将中国古代道家文化中所谓的“阴柔”展现的淋漓尽致。她或许只是这一类人的符号罢了,他们渴望掌握一切,到最后却失去一切,自己也失控了。从这个人身上,能够让我们明白面对精神上的围城,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培养健康良好的思想,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围城》——叙述着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发生的故事,空气中充斥着“血腥味”,似乎到处弥漫着硝烟。其中庸俗贪婪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深藏心计的孙柔嘉等人物的刻画充满了犀利讽刺,更有:“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的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耻。”“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的辛辣点评。它所要反映出的问题是如此的现实,在今天的时代仍不停地上演着同样的闹剧。细细品味更能感悟其中的人生百态、人情冷暖,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小说所反映现实主义的魅力吧。
主人公方鸿渐的“围城”,更是这个时代的“围城”体现了作者对时代,民族甚至对世界的深刻反思。“当~当~当~”故事在一阵古老的自鸣钟声中结束了,就像书中写道:“这个时间落伍的计算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当你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觉得有些沉重,因为结局并不尽如人意,但你细细想来,这或许又是真正属于他们最好的归宿,这时的你或许有了点滴成长。
http://www.dxsbao.com/art/42156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