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长达12年系统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即将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我最近却时常感觉之前学到的知识不够用,面对即将研究的方向,部分课程似乎对此作用不大,究竟是应该全面地、广泛性地学习各种知识,打牢理论基础,还是以结果为导向,更加去专门学习利于产出效果的各种事物。
在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习阶段,我们都会学习9门基本学科类课程和多门素质类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我们的三观和促进综合素质的形成。在语文课上,我们早已熟悉古文古句的鉴赏角度和方法,现代文学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及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数学和物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客观的用数据和算法分析和解释实际生产问题和自然现象;思政历史是塑造我们正确的历史观和思想观念,增强国家集体荣誉观和民族文化认同感;地理兼具人文特色和地质气候等自然环境研究,洞察自然本身的原理和独特之美;化学让我们从微观角度了解另一种世界,元素间的作用,不同原子间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声光电反应;生物则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机制。此外,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课程都有利于培养一个完整的、综合能力全面的人。
经历高考,我们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即高校志愿和专业选择。也许,我们大多数人在面临这道题的时候,心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清楚自己自己对什么方向感兴趣,是听从家长和过来人经验,选择发展前景好、就业薪资回报高的专业,还是追求内心的偏安一隅,旁人眼中的“冷门”。但归根到底,这就是人生路口的分水岭,前行道路会因选择而变得逐渐专一并趋近于稳定。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会先学习基础的文理知识如高等数学、思政教育,之后各种琳琅满目的专业课程会填满我们的课程表,理论、实验、操作、设计、验证,从传统课程考试到考查课程论文,从老师授课到学生讲课,在课本外,我们逐渐掌握了沟通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等等。多年以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课本上的内容,但所有这些课程背后培养的学习能力和其他社交能力却对我们受益终生。
我以为,无论大学毕业后是走向社会职场,还是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攻读硕博学位,更重要的是要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完成非功利性的学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以结果为导向,而在获得相同或相近结果下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职场和科研都是专业实验区或者研究型场所,我们需要不断面临各种各样以往从未涉及的新技能,而这些新鲜事物则需要我们利用之前从小培养的学习能力,快速适应获取一手信息,通过检索途径,完成对方法的全面性掌握和最优解的筛选,继而灵活使用新技能、快方法以达到目的需求。
专业研究和广泛的基础理论学习从来不是一个矛盾的两面,若没有从小的日积月累的背诵、理解、运算、逻辑推理,我们就无法在开展专业研究的过程中快速使用,能力的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的无数次练习后的结晶。只有平凡的日子里完成千锤百炼,才能在历尽风雨后成果获得的水到渠成,科研如此,人生亦如此!
http://www.dxsbao.com/art/4365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