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云仙、汤镇台等人看吴敬梓的雅俗观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第一次读是在大二刚开学,一气读完可谓是酣畅淋漓,感慨于吴敬梓人物塑造手法之高妙。它塑造了经典腐儒周进与范进、迷信文章举业的马二先生、人品低劣的匡超人与牛浦郎等极具讽刺意味的儒生形象。当然,作者在批判嘲讽之时,还塑造了一批真儒名贤:理想知识分子王冕、颇具魏晋风范的杜少卿、淡泊儒雅虞博士等。但是,于我而言,整篇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萧云仙,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在广武山赏雪的慷慨,让我每每读至都感动万分。
因此,我将选取萧云仙为主要分析对象,辅之以汤镇台作为对比,从细节出发,透过作者的讽刺艺术,分析他们的雅俗面貌,并探寻作者的雅俗观。
一、萧云仙之雅
萧云仙在儒林之中是一个特别的人物,他是一个武将,却名采字云仙,可见作者将美好的品质寄予他的意图。他在《儒林》中所占笔墨不多,但他的故事十分完整,虽然只写了他不到十年的经历,却几乎将一个人一生的喜怒哀乐都呈现了出来。
首先,萧云仙以一个少年侠客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头戴武巾,身穿藕色战袍,白净面皮,生的十分美貌”。他从小习武,是“弹弓神射手”萧昊轩的儿子。为了救落难的甘露僧,虽然弹弓还没学到十分,就敢于冒险,只身闯入响马贼赵大的地盘,打瞎他的两只眼睛,救出甘露僧。老和尚得了性命,磕头拜谢,问恩人的尊姓大名。萧云仙却说“我也不过要除这一害,并非有意救你,你得了性命,你速去吧,问我的姓名怎的?”这种不为“名”,只为“义”的行事作风,是萧云仙的“雅”的细节体现,可见这里萧云仙身上所寄托的是吴敬梓对“义”的赞赏和重视。
接下来,萧云仙在郭孝子和父亲的劝说下,前往投靠征剿生番的少保,为皇上效力,逐步实现从“义”到“忠”的成长。攻打青枫城,萧云仙智勇双全,大放异彩。他率先锋军夺取椅儿山,再砍林做筏渡过大河,最后攻城以放火为号,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青枫城。这里英姿飒爽的萧云仙与愚笨、怯懦的两位“都督”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不着笔墨而讽刺之意尽显。文中有一细节,他们在出兵前有一番论辩:一位都督说青枫城周围没有水草,兵马会活活渴死,萧云仙提出了不同意见,但两位都督对萧云仙从史书上学来的知识表示不屑,而事实却证明萧云仙是对的。可见吴敬梓着意塑造一个重视“书本子”的儒将形象,这也是萧云仙“雅”的体现。
进入青枫城,萧云仙迎来了他尽情施展才能的阶段。平少保论功行赏,萧云仙被授予千总职位,统领青枫城全部修复事宜。萧云仙在青枫城监督筑城、开垦田地、兴修水利、开办学校,一件件事情做得有条有理,深得民心。五六年后,青枫城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学童识字念书。百姓感其恩德,在城外盖起了一座先农祠,供奉萧云仙的长生禄位牌。萧云仙也时常带着手下木耐骑马射箭,真可谓是意气风发!
这里的青枫城宛如一个“桃花源城”。实施对这座城的建设这一情节,出现在祭祀南京泰伯祠之后,这是由迟衡山发起和组织以倡导礼乐兵农理想的活动。那么,萧云仙在这里的措施,是别具意味的。当盛大的倡导过后,进一步的措施就是落实到实践上去,萧云仙就充当了这一人物。他在松潘卫清风城实践礼乐兵农,前后长达四五年之久,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因此,从这一脉络来看,萧云仙是对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等人的“礼乐兵农”理想的实践,是对这些大儒的“大雅”的传承。
再往下看萧云仙的人生,就来到了极具讽刺意味的英雄落寞之时。他尽忠不得,反而被怪罪赔偿修城所需的费用,最终是落得家破人亡。这与那两个怯懦的都督身居高官形成鲜明的对照,足以见作者对于昏庸的封建统治的讽刺,以及对萧云仙这种陌路英雄的叹惋。之后,云仙与木耐相遇,看着广武山上白雪纷飞,感慨道:“我两人当日在青枫城的时候,这样的雪,不知经历了多少,那时倒也不见得苦楚。如今见了这点雪,倒觉得寒冷得紧。”这寥寥几笔,显得无限悲凉,多少关于人生的感慨都包含其中。这天上飘下的雪花,是作者对被埋没人才的悲悯,更是作者本人理想的一种创伤,也预示着礼乐兵农理想的破灭。
其实,无论是礼乐兵农的倡导者,还是实践者,都强调报效朝廷,本质上都是要做封建王朝的忠臣。郭孝子、萧昊轩劝萧云仙“男子汉发奋有为之”,之后,武书得知他“这一番汗马的功劳”极为赞叹,让他去拜会“素昔最喜赞扬忠孝的”“几位大名家”,而这几位大名家就是“虞博士果行、迟均衡山、庄征君绍光、杜仪少卿”,他们对萧云仙也是热诚接纳、极尽赞扬。从他们这么多人的态度,可见,对于萧云仙这种凭着真才实干、一刀一枪,报效朝廷、理政为民的忠臣形象,这些真贤名儒是肯定的。这是一种不同于虞博士这种“清高冲淡”、“文人风骨”的“雅”,这是励精图治、为国为民的儒家入士之“雅”,是杜少卿、虞博士,乃至吴敬梓自己的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的实践。他们互相构成儒家仁义文化体系下,文人志士“雅”的两面。
二、汤镇台之俗
汤镇台和萧云仙同为武将,但作者对于两人有不同的态度,作者着意将他塑造成一个复杂人物,“俗”在他的身上有更多体现。作为武将,汤奏具有卓越的军事才干,这一点毋庸置疑。苗人扰乱边塞,上面派他前往平乱,他智勇过人、用兵有方,大败苗兵,平息了叛乱,足以见他办事之果断、用兵之神奇。
但是,汤镇台不惜为了一个品行本有些不端的秀才大起干戈,一定要出师剿灭苗兵。从文中细节来看,汤镇台与雷太守“说戗了”,“文武不和”在先;接到上级命令,又把书办关在屋里,拿出五十两银子,要求他把文书上“带领兵马”改为“多带兵马”。虽然出于求战心切,但这些举措,终非君子所为。汤镇台最后因“率意轻进,糜费钱粮”,以“好事贪功”的罪名落职,有咎由自取的成分。可见,汤镇台的功名之心是他俗的一方面。
同时,在这场战争中杀戮深重、缺乏仁爱之心,也是他俗的另一方面。湘贵的苗民问题,由来已久,民族杂居地区,和平共处是目标,怀柔安民是策略。汤奏作为贵州总镇,不肯用心安定大局,一味强调朝廷体统,结果使矛盾激化,事端扩大,过不可诿。这一次性质不同于萧云仙松潘平叛。大可先礼后兵,理喻不成再兴兵亦不为迟,但汤奏不由分说、一举剿灭,千百无辜苗民不分良莠俱化枯骨。汤镇台虽有武夫之勇,但缺仁爱之心。
还有,他俗的体现就是他的两个儿子。汤镇台常年带兵在外,对两个儿子的举业是心有余力不足,以至于汤由和汤实都荒唐、纨绔至极。在南京参加乡试时,只顾流连烟花之地,还夸夸其谈,认为自己必定高中。结果却双双落榜,只能灰溜溜打道回府,可谓是显尽俗态。“子不教,父之过。”汤镇台对于两个孩子,没有培养其德行、缺乏教养之功,和天下众多世俗父母一样,这是他俗的又一体现了。
三、总结
吴敬梓对于两位武将,有着不同的态度。萧云仙代表着吴敬梓实践“兵农礼乐”的理想人格,而汤镇台则是文人军事政治实践在现实压力下的畸形代表。因此,吴敬梓的雅俗观中,一种“雅”的代表是像虞博士一样的文士,有着自己的清高淡泊的气节和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不受虚伪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仙人”;另一种“雅”的代表是像萧云仙一样,为国为民、励精图治、真正创立过一番功绩的“飞将军”。而“俗”的则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被社会风气所裹挟,热衷功名、附庸风雅、虚伪卑劣的人们,汤镇台在这里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
http://www.dxsbao.com/art/45193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