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文学 >

苏堤春晓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魏俊

苏轼还曾给门下、尚书各省,警告说若不再整治,二十余年后,西湖湖面将全被野草遮蔽,杭州百姓也将失去水源。经费拨下来后,他又和数千工人、船夫一起日夜劳作,前后费时四个月,工程才告完工。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全部铲除,湖面豁然开朗。随后,苏轼下令用湖草和淤泥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建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施工之日,苏轼每天到堤上巡视,与筑堤民夫同吃同住。

不久,一条长八百八十丈、宽五丈的南北长堤横贯湖中。从此南北往来便利,人们再也不必绕湖而行。苏轼还命人在长堤两侧栽植芙蓉、杨柳,修建亭阁。为了纪念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杭州人民将此长堤称为“苏堤”。苏堤至今仍在造福杭州百姓,“苏堤春晓”依然是引人入胜的“西湖十景”之一,每年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驻足观望。

http://www.dxsbao.com/art/63222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宣传迎新风 护航十九大

宣传迎新风 护航十九大——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砥砺前行”社会实践队走进街头巷隅分发“十九大”宣传页为使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达到更好的宣传十九大的效果,…… 刘灿茹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常怀感恩之心 共建美丽许昌

常怀感恩之心 共建美丽许昌——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砥砺前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参与环卫活动为支持环卫工作,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美丽城市的政策,为十九大的召开营造…… 郭亚含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莲香暖阳为伴 宣传之风轻扬

莲香暖阳为伴 宣传之风轻扬——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砥砺前行”社会实践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为进一步了解市民们对于党建知识和即将召开的十九大的关注程度,使调查…… 陈镜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品读红色经典 喜迎十九盛会

品读红色经典 喜迎十九盛会——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砥砺前行”社会实践队前往市图书馆查询资料为了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以便后期工作的更好开展。 &…… 刘灿茹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探寻历史足迹 追望美好未来

探寻历史足迹 追望美好未来——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 砥砺前行”暑期社会实践队赴许昌博物馆参观了解许昌变迁史为了解许昌的发展变化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许昌…… 郭亚含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勤思党建 常行实践

勤思党建 常行实践——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 砥砺前行”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承上总结 启下规划”主题会议为总结前段时间的社会实践成果与经验,及时发现不…… 陈镜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重温长征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

重温长征精神 争做时代先锋——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 砥砺前行”社会实践队开展重温长征先锋精神活动为弘扬时代先锋精神,坚定内心理想信念。7月5日“党建先锋…… 刘灿茹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勿忘初心 重温党史

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建先锋 砥砺前行”社会实践队开展“勿忘初心 重温党史”主题宣讲活动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进一步学习党的精神,增强团队的整体凝聚力。7月4日下午,…… 郭亚含 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通大杏林学子:金香盈盛地,桔韵助农忙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在华夏大地全面吹响,广西融安县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金桔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

“百千万工程” 新传华韵突击队:深耕连山福堂,点亮壮瑶文化传承之光

2月13日至2月16日,华南师范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之新传华韵队伍,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开展了为期四天的实践活…

创新领航,数智赋能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与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化财务成为会计学、财务管理领域的前沿探索方向。为促进高校人才培…

冬日暖阳,情满养老院

冬日暖阳,情满养老院2月9日清晨,山西省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雪,银装素裹的美景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冬日韵味,但也给人们的出行…

聊城大学举办“聊大名人堂:互动故事讲述”活动

聊城大学举办“聊大名人堂:互动故事讲述”活动校园,是知识汇聚的无垠海洋,孕育着莘莘学子对未知的渴望与追求;活动,则是…

最新发布

宋代的生蚝做法
在海南儋州,没有肉吃,“美食博主”苏东坡便爱上了海鲜——生蚝。还自己量身定做了两种烹饪方式:一是蒸煮,与浆和酒同蒸;二是烧烤,取其原味,熟后即食,“食之甚美,未始有也”。苏轼在给儿子的信里表示…
苏轼与美食
在为官之路上,苏轼永远被贬,但勤政爱民。与此同时,苏轼“美食博主”的副业也干得风生水起。在吃上,他总能在被贬的路上找到好吃的东西。美食也成了苏轼人生中的一大慰藉。被贬黄州时,苏轼没有薪水,但一…
一生付与造物
即使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苏轼依然带领当地百姓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他主张民族平等,为当地黎族人民发声,呼吁:“咨尔汉黎,均是一民。”他还力图改革落后习俗,采取强硬措施,对那些欺弄长辈、从事赌…
为生民立命
江浙一带遭遇大旱,瘟疫肆虐。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拨出两千两官银和自己的积蓄,筹备开设“安乐坊”。据林语堂考证,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此外,苏东坡还将常平米仓的米减价出售,以此救济平民…
合肥学院三下乡:一城人文典故,千年魅力楚都
8月1日,合肥学院寿州文旅融创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参观寿县古城墙,探寻千年古城的魅力所在。寿县古城墙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宋朝古城墙,也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善的7座古城墙之一,被列入了…
年少得志 为国为民
苏轼年少得志,深受国恩,心怀经世济民、建功立业之心,痛苦的放逐生涯和频繁迁徙,更使得对国家怀有强烈责任感的苏轼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屡遭贬谪并没有让苏轼放弃儒家的经世济民思想,依然积极参与政…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为官40年,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流离半生,九死一生。屡遭挫折的苏轼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的阴暗、卑鄙和险恶。他深感人生如梦:“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孤寂迷茫时,他也曾萌生退隐之念:“我…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欧阳修十分赏识苏轼的才能,每次苏轼有了新作品,欧阳修立马“点赞转发评论”。有了文豪欧阳修背书,苏轼飞速涨粉,很快成了京师顶流。然而,就在苏轼名声大噪时,家乡传来消息,他的母亲程氏病故,他离开京…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北宋景祐三年(1037),苏轼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民间传说,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忽然离奇地花草凋零。后世便因此流传下一句民谣“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意思是说苏家三父子用尽了眉山…
合肥学院三下乡:品舌尖美味,传豆腐技艺
为深入挖掘寿县文化旅游潜力,突破旅游发展中的阻碍,调查研究寿县历史文化、当地特色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8月4日中午两点,合肥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寿州文旅融创团队前往安徽省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