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30日,苏州大学“逐光·重逢”支教回访团成员陈康怡来到青海省海东市走访支教队员、接受支教的学生们及其家长、互助县教育局的王部长,以探究短期支教的实际效果。
在正式进行实地采访、调研之前,团队已经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此份调查问卷较为宏观地了解整体社会对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态度,其中自认为了解大学生支教基本情况的只占22.7%。为了探寻大学生支教的真实情况,以更有效地向大众普及大学生支教或对大学生支教提出建设性意见,7月26日,团队成员陈康怡正式在互助县开始线下调研。根据问卷分析结果,在访谈过程中,团队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设置了不同的采访问题。因人而异、因角度不同而适时变化问题,体现了团队在进行调研时的严谨灵活与针对性。
(1)“素质能力”与“态度”的两极化——对支教队员的访谈
在支教过程中,很多队员积极与承办校方保持沟通、核对流程安排;认真仔细准备课程,熟悉教案与流程,进行试讲,在授课时神采奕奕、激情昂扬;一些队员认真拍摄、编辑图片与文案、进行通讯稿的撰写;但也有一些队员,在课程开始的前一天晚上还对教案十分陌生、对授课流程完全不了解,在课上对同学们的问题也难以做出回答,十分窘迫。
作为支教过程中最直接的主体,支教队员的素质与态度从源头上直接决定着支教的效果,在同支教队员的私下访谈,陈康怡同学了解到支教队员的一些最真实的想法。
一些支教队员表示,由于其自身一直热爱公益活动,对于教育扶贫这方面也是十分关注,自身也是师范专业,所以带着一颗赤诚之心来参加支教活动,并希望将此支教活动一直开展下去,以期通过活动为较偏远地区的孩子们送去知识与温暖、回馈社会,同时提升自我的能力。
但是另一些支教队员则表示,自己参加这个支教公益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再者还可以当作旅游一番来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当谈到正式的支教课程时,这些队员表示,其自身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师范、教育相关的知识,在他们眼中支教与带着孩子们游戏、为他们讲讲故事是划等号的。至于谈到之后是否还愿意来此地支教,这些队员也表示对于对此没有特别强烈的意愿。
(2)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接受支教的小朋友们及其家长进行采访
在支教过程中,课堂整体氛围活跃,一些同学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充分融入支教课堂,与支教队员积极互动,看到这些孩子干净纯洁的笑颜,支教队员们也愈发受到振奋。但是团队成员陈康怡观察到,还有一些同学坐在教室角落里,茫然地看着讲台上激情昂扬的支教队员,似乎不能很好地融入课程,甚至有些同学勉强听了一会儿之后开始开小差。
课程结束后,针对观察到的情况,陈康怡对对同学们及其家长进行了采访,考虑到同学们的年龄、思维特点与家长们的特殊立场,团队成员陈康怡适当调整了采访与提问方式。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参与支教的同学
一位接受支教的同学表示:“暑假里我要在这里(指互助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学习跳舞、还要学习一些数学课;那些哥哥姐姐们也只在课间(进行授课、举办活动)或者给我们上一两节课,我们还是很开心的,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我也很想好好学习以后能去看看大城市。”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家长
从与接受支教的同学们及其家长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支教课程会涉及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物化科普等,接受支教的同学们对课程内容本身也是十分感兴趣的,同时对外面世界的介绍也有助于同学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理想、激励他们好好学习;但是这些支教活动大多在暑期进行,同学们此时已经放假,家长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情况,会安排一些基础的语数外课程学习以及一些艺术教育课程,尚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注意力易被干扰、自制力较弱、难以兼顾自身课程与支教课程。
(3)人本主义的关怀——对教育局领导的采访
作为连接支教队与接受支教孩子们的重要中间桥梁,校方或者作为承办方的一些活动中心及当地教育局在整个过程中也至关重要。在对互助县教育局的王部长进行采访时,陈康怡同学主要围绕支教团队与本地教育资源的关系、大学生短期支教的规范性与管理压力、支教人员自身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展开。
图为团队成员访谈互助县教育局王部长
王部长表示:“大学生短期支教与本地教育资源并不冲突,它们是互相兼容的关系。”从王部长的阐述中团队了解到,大学生短期支教补充了当地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为身处较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关于外面世界的知识,这对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奋斗闯荡远方、树立远大理想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在寒暑假期间再次将孩子们召集起来,是否会加重承办校方管理压力、打乱孩子们本来的假期计划,王部长表示这些也确实是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当谈及大学生支教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个问题时,王部长提出:“素质良莠不齐这个问题确实不可置否,但是在所谓‘素质’问题之后,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支教主体的大学生其本身其实并没有完成成年这个过程,又该怎样去评判大学生短期支教呢?”王部长的一段话,鞭辟入里,给团队之后的调研方向带来了新的启发。
经过与支教相关的不同主体的深入的访谈,团队对大学生短期支教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拓展了团队的认识广度、挖掘了团队的思维深度。大学生短期支教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本”理念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支教面临种种外界质疑与自我怀疑,人们往往忘了它本身只是个尚在初始阶段的新兴事物。虽然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通过调研,团队发现很多支教队员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光式支教看法,主动投身支教公益事业;也有支教老队员积极探索新模式,比如定点支教或一对一长期帮扶联系等等。大学生支教应该得到更多点宽容和理解,以及成长的时间,要相信自己拥有使世界变得更好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0877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