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去寻找那教育的共鸣
如果不是这次校友寻访的暑期社会实践,可能我从高中毕业后都不会再和当年的政治老师见一面。
王岗路、天行馆、西门,几个熟悉的关键词又把我的记忆拉回两年前的高中生活。可是时间仿佛有一键删除功能,当年闭着眼睛“指点江山”东西南北四个校门,如今却想不出面对的究竟是哪一个。
当年我们是文科重点班,政治由副校长亲自教。大家都尊称的“王校”,我们班仍旧爱叫他王老师,甚至因为喜爱他的课堂,私底下悄悄喊他锋锋。除了作业布置偏少和忙碌非常,我们不认为王校和别的老师有什么区别。也正是因为相处时间少,再加上高三开学前他被学校任命去托管颍上二中,不再教授我们政治课,王锋老师好像逐渐离开了我们紧锣密鼓的高三生活。
没想到当他收到我客气的采访邀请短信时,居然还能记起我。采访时间拟定、沟通采访提纲……一切顺利,王校仍旧像我们当年评价的那样儒雅又风度翩翩。
采访时,我一边记录、一边思考。许多问题的答案,王校都提及了母校安徽师大的风格。从自己所感受到的学校氛围,包括在王校前被采访的很多校友,不管何时入学,都对师大扎实的学风赞不绝口。王校却说出了自己的思考或担忧,用他的话来说“可能我恰好是八十年代毕业的缘故和专业使然。”王锋老师毕业于政教系,他喜欢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来给我举例。
“师大是自由的,更是自律的。”
自由是时代的影响。“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人人都要去南方,去挣钱。大学里,新鲜思想层出不穷,中文系学生带着大家一起写朦胧诗,英语系楼前每天晚上都放青春圆舞曲跳交际舞。”时代的浪潮涌入校园,“这是市场经济,谁都不能免俗。”
自律是专业的特性。教师意味着扎实、意味着指引、意味着榜样。“因为大学生学潮,我们那一年毕业分配很不好。我最后去了一所农村中学,那个落差,非常大。”
听着老师描述在农村中学的五年经历,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去年暑假自己在阜阳市三合镇中心学校支教的一幕又一幕。因为实在是过于相像,捉襟见肘的吃住条件、不够优质的生源条件、仍旧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农村中学虽然跟随时代在进步,但是想要迈开属于他们的百米冲刺似乎很难。
虽然王锋老师后来因为教学成绩出色,从农村中学考入巢湖一中,后来成为副校长,再后来又调入合肥十中做副校长,成立了自己的合肥市名师工作室。但是在农村中学的那五年,老师说那是磨炼心性的五年。如果不接触到农村孩子的贫困和为他们争取补助的困难,老师很难想象自己“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是否和现在相同。
教育不是资本的游戏与博弈,安徽师大作为师范类的院校,受到到市场的冲击,开办了很多非师范专业。“好不好?好也好,不好也不好。学校要做的应该是守正创新,要坚守师大师范的传统,要培养教育的情怀和信仰。”说这句话时,王校诚恳又亲切的语气竟然能让作为采访记者的我,分毫不差地回想起两年前刚入师大时滚烫的教育理想。
如果从前问我校友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会说,那是属于学校温暖的记忆和坚强的底蕴。而现在我会说,校友对我们的意义,是和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灵魂思想进行跨越时空的共鸣。采访校友留下的不只有手稿,更有藏在文字下对教育的真知灼见和一代代大学生的灵魂共鸣。
我寻访人,也寻访魂。我找寻精彩的故事,也寻找教育的共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1705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