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鲜明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体现。7月18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红心育蕾”赴阜南支教团队志愿者来到了阜南金源工艺柳编工作坊,深入制作车间、村口作坊,寻访当地非遗文化,此次活动不仅拉近了志愿者们与柳编工艺制品的距离,更让大家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顽强的工匠精神。这次活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手工艺制品的精美。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黄岗镇的柳编产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并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运用柳条编织成的篮和筐,在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柳条编成的杯和盘等,在宋代,人们运用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1960年以后,中国的柳编工艺品得到发展并出口到世界各国,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助力。2008年6月7日,柳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岗镇的柳编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杞柳种植可追溯到千年之前,编织历史有500年之久。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红心育蕾”赴阜南支教团队跟随黄岗柳编的传承人一同参观了黄岗柳编生产车间、制作场地和样品工厂,团队的志愿者们紧跟着传承人,听她介绍柳编的制作工艺和发展现状。根据传承人所说,柳编产业代代相传,她十五岁就已经学会最简单的柳编技艺,这里的乡民们几乎每家都掌握了最基础的柳编编织手艺,将一根根杞柳用不同的手法编织成一个个不同的形状,有的用来展示,有的作为日常工具,另外工厂还会根据不同国家人们的习惯来制作柳编产品,比如为了迎合日本人们吃饭的习惯,出口到日本的桌子则采用的是矮脚设计。由此可见,柳编技艺的发展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还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扶贫攻坚战略的发展助力,柳编制品的出口更推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
在聆听了传承人对于柳编技艺的介绍后,志愿者们对这项传统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寻柳编的制作手法。据制作工人介绍,他们先将杞柳剥去外皮后晒干,然后用刀将木制表皮切割成细长的篾条,用来编织成小的柳编工艺制品。不仅如此,柳编的编织工艺也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编五种。编织师傅还会根据自己的奇思妙想,运用柳编材料加工成各种形状。据了解,一些制作精美的柳编产品还会通过广交会、上海农展会、中国林产品博览会、徽商大会等交流平台,在国内外畅销,逐渐形成了特色的规模产业链。志愿者们经传承人的介绍对柳编技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传承柳编技艺的手艺人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柳编技艺历史由来已久,工艺精湛,以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黄岗镇为例,从传承人和手工艺人的话语中,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深刻体会到柳编技艺的发展和传承需要依靠国家的宣传和保护,才能让社会重视起来,才能让中国传统技艺重新出现在年轻人的视线里。由此,草编技艺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传播优秀传统技艺,为黄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增砖加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743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