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短缺正成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针对这一问题,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余热生辉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政策,以帮助实现老年人再就业为切入点,结合曹县柳编这一传统手工艺,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在发扬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帮助实现脱贫。余热生辉实践队员们在2021年8月19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第四天。
经过不懈的努力,余热生辉实践队联系到了曹县柳编的非遗传承人陈东景爷爷。由于疫情的缘故,实践队成员于8月16日一早通过视频电话的形式对陈东景爷爷进行了线上采访。此次采访收获非常多,让实践队成员对柳编这一产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根据爷爷的分享,总结出现在柳编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近几年出现了柳编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导致后续的生产难以进行。用于编织的柳条具有环保,健康等特点,但与同类型的草编,藤编制品相比,柳编的制作难度大,工艺复杂,因此价格也会高出不少。再加上工业化的发展,许多新材料逐渐取代传统柳编制品,消费者更倾向于价格低廉且耐用的物品,这也许是柳编被挤出主流市场的关键所在。然而柳编并非完全没有发展机遇,它在工艺品方面的价值是不容小觑的。
第二,柳编制品正面临创新难题,现在市面上的柳编产品主要以篓筐、篮子等日常收纳用品为主,而掌握这门手艺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老年人群缺乏创造力,具有新思维的年轻人却很少关注到柳编,这导致柳编行业依旧不温不火,甚至面临失传。因此,应该加大柳编向年轻人群体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并传承下去。
第三,自80年代外贸行业兴起以来,如今的柳编产品主要是面向海外市场,而国内市场却十分惨淡。因此,如何打开国内市场是往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国货兴起的当下,传承者应该抓住机遇,开辟一片柳编产业的新土地。
第四,爷爷还说,曹县地区的农村还有很多贫困户,而让老年人从事柳编生产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老人实现脱贫。可是,由于柳编的学习难度大,依靠老人的学习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这门技能,这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通过和陈东景爷爷长达一小时的采访和交流,余热生辉实践队收获满满。之后实践队成员们又重新组织了线上会议,一起讨论总结今日收获。柳编行业的重生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还存在很多难题需要解决。不过,余热生辉实践队依然会充满信心的走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3997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