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淮南古沟回族乡“诗系童真”支教社会实践团队在淮南潘集进行了文化调研,据了解,淮河地区有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为张文道。张文道先生从事走马灯制作工艺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他根据材料更替和时代需求不断地进行改进,将“走马灯”这一始于南宋年间的传统技艺传承了下来。在太平回民小学的帮助下,支教团获得了采访这位传承人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阐释传承“走马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文道先是播放了《走马灯的守艺人》展示这一濒临失传的手艺。通过视频,记者们了解到,灯内点燃的蜡烛产生热力造成的气流令贴有剪纸的轮轴转动,而最初的剪纸多为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所以当轮轴转动起来时,便有你追我赶的人像投射在屏上,颇有“车驰马骤,团团不休”之景况,走马灯也因此得名。张文道还补充介绍了王安石捡联获妻的典故,其中“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和“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的对联也让记者们不住称奇。除此之外,张文道通过演示实物向记者讲解了现代“走马灯”的精思巧构,如将原本的蜡烛换成瓦数较高的小灯泡,再如木板和防爆膜等材料的运用,谈及这样做的原因,张文道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很多材料不便于使用或是不再生产,因此需要不断尝试,找到适合的新材料代替,这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完成的,而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并且材料的选择没有任何限制,仅取决于需要。在张文道讲解的同时,记者们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走马灯,为其复杂严密的构造和精美细致的图案惊叹不已。
谈及走马灯的传承前景,张文道表示目前有五六位年轻人跟随着他学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底蕴的走马灯极需传承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传承现状并不十分乐观,那么传承的过程中是遇到了哪些阻碍呢?张文道耐心细致地给记者们分析:一方面,这项技艺需要剪纸技术、物理知识、绘画艺术、审美水平等多项素养兼具的传承人,而如今大多数人偏爱快回报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愿意静下心学习传统手艺的年轻人少了;另一方面,由于走马灯的尺寸偏大,并不适合在寻常的房间里悬挂使用,即使是用于展览,运输途中也有很大难度。
张文道总结到,即使传承文化遗产的难度很大,但他仍然会潜心钻研,并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让更多的人对走马灯产生兴趣,为走马灯的传承创造更多可能。除此之外,张文道主动分享说走马灯选择稳步发展的道路,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虑到“走马灯”这项传统技艺的长远发展,不仅需要传承人的继承和改进,还应该让更多人发现和了解。张文道很是欣慰地感叹,近些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关注到走马灯,有专门为走马灯拍摄纪录片的,也有电视栏目和纸质媒体进行报道。作为走马灯的传承人,张文道也通过各个展览会和抖音等平台积极地宣传着,此外,走马灯在传统节日时也有所应用,如张文道介绍的以走马灯作为灯谜载体的元宵节盛况就让记者们十分向往。
由于张文道分管的是潘集区的文化工作,因此张文道并不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走马灯上,还有很多其他有价值的文化,如炭精画。从张文道的介绍和其展示的作品中,记者们得知,炭精画的用途十分广泛,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绘画材料的特殊性,炭精画的表现力十分出众,使绘画对象既立体又细腻,并且可以保持两百年不褪色,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走马灯等传统技艺并不仅仅只有物质层面的成就,还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同样,如张文道一样的非遗传承人传承的也并不只是一门手艺,还有静心守艺的精神。帮忙联系采访对象的曹老师感慨地对记者们说:“传统技艺犹如蒙尘明珠,只有足够灵敏细致耐心的人才能真正发掘它们的价值。”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104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