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正当夏季,万物峥嵘,不如大胆出发。今年夏天,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切身走进农村、体会农民辛苦,6月16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农户蔬菜大棚基地进行农活体验活动,亲身走进农场,体验青青菜园、袅袅炊烟、道道沟渠。
或许是对我们的考验,当天迎来了近期的最高温,酷暑无情的炙烤、坎坷难行的山路,对我们而言,无不适种种磨砺。下午两点半,正是一天中太阳最毒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在农户的带领下,走进了大棚种植基地,一株株黄瓜长势喜人,成熟的西红柿挂满青藤,已是硕果累累。已经有瓜农们正在忙碌地采摘着,一筐筐黄瓜等待装载车上,运往蔬菜专业批发市场。阳光充足的大棚基地,洋溢着丰收摘果的喜悦。
在基地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西红柿种植园和黄瓜种植园,在他的讲解下,我们开始了收获之旅。一进入种植园,一股热浪迎面扑来,闷热的空气使我喘不过气来,当时外面的温度有34度,而大棚气温基本上在40℃以上,甚至直逼50℃,宛如“桑拿房”。“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第一次深刻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
刚进来不到五分钟,我就基本上全身湿透,时不时就要拿衣袖擦一下汗,就这样,汗水还是滴落在地上。棚内蚊虫也很多,在采摘完三大筐西红柿出去后,我的脖子上奇痒无比,才发现原来是被虫子咬了个大包,但即使这样,我还是义无反顾的又钻进了黄瓜种植园,“不能用手直接去拉拽,而应该掐住根茎那里。”在与村民的交谈下,我也学会了如何进行采摘,同时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和大棚经济所带来的财富。
当我们来到看到生活在良田与白云间的农民,看到他们辛勤耕耘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和蔬菜,看到他们任劳任怨劳作的身影,不能不让人感慨和敬佩,勤劳而伟大的农民,有了他们的劳动果实我们才赖以生存,在爱惜粮食的同时,更应该赞美农民,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人民的骄傲。
“大棚工作嘛,苦一点累一点很正常。每天能为大家的餐桌‘端上’一份新鲜蔬菜,守护住 ‘菜篮子’,流下汗水也是值得的。”已经在这里工作1年多的爷爷笑呵呵地说。面对高温,蔬菜基地劳动者扎根基层,坚守岗位,用汗水和辛勤劳动诠释劳动的意义。他们虽然普通,却是人们身边的“最美劳动者”。
“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一根丝瓜种,种出一亩瓜。”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几乎自呱呱落地,就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各种物质美好, 而不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蔬菜是怎么经过层层手续来到餐桌上的,而此次采摘活动,我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感受到了劳动人民关于卖蔬菜的智慧,更感受到了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的魅力。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部悠悠中华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农业文化沉浮兴衰的更迭史。21世纪的农业、农村、农民绝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美好精神的承载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宜家的美好家园。既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务农之苦,更有“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耕作之乐;不仅有归园田居的朴素向往,还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生活美学。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川流不息的历史河床上积淀了农耕文化的厚厚土壤。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泽泉乡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以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依托地理优势,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走市场化道路,采取公司化运作,规模、质量和效益都得到实质提升。目前,已经形成了特色蔬菜产业,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收获之旅结束后,我们又慢慢悠悠走回去。看着那绿的红的相得飘摇,好像灵魂也要随着天边的浮云而去。走在山脚下,眼前只有那片静静的鱼塘,顿感幽静。看着错落有致的民居,倒也觉得十分庄重亲切,而望向天地浑然一体的边际,只觉的那一瞬间,聒噪的歌曲、纷杂的笛鸣、鼎沸的人声都已消失。“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一切如此恬静,或许,我已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文人雅士那样艳羡田园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实践中对这句诗才有更深的体会。这些农活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既讲技术又耗体力。这次志愿活动让我体会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更明白了幸福的生活是靠奋斗出来的,只有苦干实干、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才能梦想成真、创造未来,收获幸福甜蜜的果实!
也许,这只是人生中短短的一个片段,但对于我来说,热情纯朴的村民,烈日下肆意挥洒的汗水,与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都将成为我三下乡记忆中弥足珍贵的回忆。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795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