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助力非遗文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的工作方针的落实,让青年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在新时代形成更有效的传播态势。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暑期志愿服务队到达襄阳老河口市,对非遗木版年画进行实地考察。
在团队李梦冉同学与老河口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老师取得联系后,向老师说明团队希望前往学习并制作木版年画工艺,经过一系列商讨和安排,确定了6月17日至23日期间为成员学习实践时间,6月17日,到达目的地的当日下午,队员们整理妥当之后前往木版年画工作室“逸仙斋”进行实地考察和提前适应。
文化内涵要了解,深刻感受升认识
事物的产生发展与了自身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6月18日,队员们踏上提前熟悉好的道路,走进以老传承人名字命名的陈义文巷,走进木版年画工作室——“逸仙斋”,通过传承人陈洪斌老师对木版年画的讲解,队员们了解到木版年画的历史以及制作木版年画的常用工具——刻刀,色板等。“同颜色的图案将其放在同一块木板上”老师手拿着色板直观的告诉队员,同时,老师通过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的传统民间习俗阐释了古代民众对神化人物的信仰,由此衍生出年画的产生发展,在老师仔细生动的讲解下,逐渐将木版年画与民间传统习俗相关联,常见年画形象尉迟恭和秦叔宝的出现在民众生活中的原因得到解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身体力行,实践学习必不可免。在观赏到工作室内绚丽多彩的年画成品后,6月18日至21日,队员们开始心手结合,制作木版年画。定稿、刨木、贴稿、雕刻、印刷五个步骤得到逐一实施。首先是定稿,传统的定稿是采用手工画图的形式,专业的手艺人依靠的是自身专业的绘图技能,团队活动期间,为适应学生初学者难度,采用现有印刷稿件,团队协商定稿,最终印刷年画稿件内容为校徽及校训;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与图案大小相适应的梨木,实现木料使用率的最大化,再将较为粗糙的木块进行锯木、刨木、打磨等工序,木块表面变化为整齐光滑,让其以便贴稿和雕刻,根据制作技法,需将纸稿打湿,贴于木上,使用工具重敲以使其紧贴不易掉落,重复一次用水湿润,之后用指拇将纸稿搓薄便于雕刻时观看图案轮廓;雕刻极其考验功底,数十把形态各异的刻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使用弯刀加注全身之力勾边,再使用小刻刀仔细雕刻,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结合“陡刀立线”的独创雕刻技法,木板初具效果,后使用平刀处理多余部分,最终凸出部分即为印刷部分,过程连贯,没有一处多余。
6月21日,印刷部分最激动人心,也最考验熟练度,调配色彩,力求还原本来的颜色,将纸张放在特殊的印刷桌上固定,再让木板与纸张进行比对校准,后用刷蘸墨,涂于雕刻木板之上,木板吸满墨汁,将纸覆于木板上,使用工具轻轻按压印刷,掀起的一刻,如同开盲盒般,神秘又直观,经过实践体验,印刷时的力度以及蘸墨的程度,都与最终的印刷效果息息相关。这项工艺粗略的制作虽非极难,但是制作后的作品效果是考验手艺人技巧的有效标准,体验不仅限于纸上和心中,身体力行的过程才更加享受与满足,实践更是证明心中所想不一定是印出来的样子,所以行动起来!去发现与想象不一样的惊喜!
文化生活福万家,创新发展为人民
6月22至23日,在木版年画制作完成后,陈洪斌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当地其他的文化馆,光化民俗馆里的物件是岁月的珍宝,汉江奇石博物馆里的石头是时代的艺术品,瓦罐展览馆里的瓦罐精致非凡,是各种各样的文化让生活独具特色,让民众幸福感提升。在非遗保护政策中强调,要增强非遗文化服务社会,造福人民,未来的发展要创新及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陈洪斌老师也多次提到喜欢和年轻人接触,期待这个时代下新的思维碰撞,此次实践,让大学生了解非遗的同时,明白了传承创新非遗文化的意义,焕发非遗文化的生机定当少不了当代大学生的助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568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