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村时说到,在小岗重温改革,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开放不停步,续写新的篇章。为了重温小岗发展史,从小岗缩影中感受中国农村改革的发展成就,传承红色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四个自信”,6月30日安徽财经大学“青春筑岗人”党史发展观察团前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展为期两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参观大包干纪念馆,探寻小岗历史
小岗村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但1978年之前这个在淮河岸边的小村庄还是“吃粮要供应、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为了生存,很多村民不得不去讨饭。
社会调研的第一站,团队队员来到了大包干纪念馆。大包干纪念馆主展厅由《决择》、《追梦》、《关爱》三个展区和大型群雕《十八颗红手印》组成,馆内的实物展台和展柜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馆内大屏幕上投放的一份按着十八个红手印的“托孤”誓言吸引了团队队员,解说员详细地介绍这份誓言背后当年村民们立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的故事。团队队员们深深地被前辈们敢为人先的奋斗历程所感动,从纪念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解说员细致的讲解中重温了小岗村的历史与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大包干纪念馆,了解小岗村大包干背后的故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苗锦华 摄
游览当年农家景点,体会农村生活
随后,团队队员前往“当年农家”景点进行参观。“当年农家”以保存完好的茅草屋、劳动生产工具等意象还原了上世纪60-80年代农村的生产生活场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时曾来到“当年农家”院落,在了解当年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后感慨道:“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
团队成员们通过当年农家的情景再现体验到了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小岗如今宽阔整洁的道路、旁鳞次栉比的楼房、规模化的厂房和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农业种植基地与当年的茅草屋和原始农业生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团队队员们不禁感叹小岗村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农村改革开放给农民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变。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小岗村“当年农家”景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苗锦华 摄
走访大包干带头人,追溯当年记忆
此次社会调研中,团队有幸采访到了当年大包干十八位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爷爷。团队队员来带严宏昌爷爷的家中,听爷爷结合着家中的老照片讲述大包干的经过和当年的故事。
严宏昌爷爷回忆道,大包干之前小岗的生活非常贫困,“1970年,我和我老伴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但是当时家中穷啊,没有粮食,大家吃不饱饭生活不下去,我只能带着我老板和出生两个月的大儿子扒车到怀远县城去讨饭。”1978年大旱,村里生产队迫于生存压力在一天干完农活的晚上激烈得讨论着如何解决饥荒,“当时我只有29岁,初中毕业却是18个人中最有文化的,我就负责将大家的讨论整理起草成一份保证书,把大家的名字写下来并按上手印。”但他们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一份誓言迈出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
团队队员被严老前辈的讲述深深打动,体会到了老一辈改革人在物资缺乏的年代用实际行动改变贫困面貌的困难,也对今天美丽乡村发展成就的不易更加珍惜,对小岗人“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宏昌爷爷。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苗锦华 摄
采访小岗第一书记,展望小岗未来
在前期参观中团队对小岗村的历史有了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体会,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岗村今天的发展现状和对未来的规划,团队来到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对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团队详细讲述了小岗村的“发家致富”史。
李书记表示,当年沈浩书记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思路为小岗村的突破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世纪以来,小岗逐步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招商引资打开工业经济的大门,并依托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小岗的经济正在腾飞。
在问及小岗村未来发展的规划时,小岗村委干部们表示“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岗将进一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将小岗建设成宜居、宜游、宜业的‘三宜农村’,发挥‘改革第一村’的模范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
图为团队队员采访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并在小岗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苗锦华 摄
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小岗前辈们通过实践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的小岗村一直坚持改革发展,从“三靠村”到人人持股分红,从一穷二白到农家乐、农村电商、现代农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都得到了提高。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小岗村深刻体会到改革前辈们的不易和坚持,切身体会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进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75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