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黄婉琪)“我在这里教了几十年的书。大学毕业有能力了,家乡需要我,我就回来教书了。”殷老先生在面对采访人员时这样说道。为切实做到走访田间地头,讲好乡村故事,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7月13日下午,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历史学院“情系桑梓 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前往安庆市太湖县蔡畈村,采访地方乡贤代表殷阮东老先生。
从教多年:身体力行勤浇灌,支教花开别样红
殷老先生投身于教育事业大半辈子,整个蔡畈村近乎2/3的村民都是他的学生。面对“村民如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提问,殷老先生以自身经历为例,表示乡村振兴是“千家万户”的事情,人人都需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殷老师大学毕业返乡支教,最初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层叠的山、泥泞的路、多变的天气、落后的设施……但殷老师却没有被现实打倒,他首先行动起来,手挖肩挑,挥汗如雨。在殷老师的带领示范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学校的修建工作中去。最终,他们以丹心热血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希望之花。
文化之美:以史之名觅古迹,笃行致远传精神
“爷爷,这个地方叫蔡家畈,那为什么这里殷氏人居多呢?”团队成员邓洪坤同学向殷老先生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实际上,这个地方本来是蔡姓人居多的,但是后来蔡姓人因为种种原因逐渐减少,而我们殷姓在政府的命令下被迫迁移,来到这儿的时候这里已经没什么蔡姓人了。”殷老先生这样解释到。随后,在老先生的引导下,团队成员来到了蔡畈村古民居,欣赏了当地标志性建筑与历史文书记载,进而体悟当地人文之美。
迎潮而行:乡贤情系桑梓,创新发展渠道
面对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的当下,乡村发展方式与之前有何不同的提问,殷老先生从自己刚回乡支教时的“劣质粉笔+脱皮黑板”到现在的“多媒体+触碰板”的转变为切入点,表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拓宽了蔡畈村的宣传渠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欣赏蔡畈村的美丽风光,进而广泛吸引游客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入了各式各样的新型教育方式与教学工具,使得山区孩子也能晓时事、习时识。
实事求是: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在采访过程中,殷老先生反复提及“实事求是”一词。殷老先生解释道:“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人必须坚持的,也是我们进行乡村振兴必须要坚持的。”说罢,老先生准备笔、墨、纸、砚,提笔写下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一气呵成,字迹如行云流水,笔酣墨饱,精熟至极。“这幅作品送给你们,希望你们以后能时时刻刻记住这四个字,实事求是。”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志存高远,恒亦能成。“实事求是”,短短四个字代表着党和国家各项行动的思想基础,凝聚着殷老先生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殷切期盼。
采访结束,采访人员向老先生告别。“我很喜欢你们,你们就像我的学生一样。”老先生一边说着一边追出来。夕阳西下,老先生的身影与记忆中的老师重合——刚正,挺拔。这也许就是教师最美的样子。
不忘故乡情,难忘养育恩。乡贤情系桑梓,筑梦乡村振兴。正是有像殷老先生这样一批又一批愿于、勇于为故乡发展而奋斗的人的出现,正是在他们乡贤的带领下,乡村振兴之路才能越走越好。代表中国未来的青年人,更应艰苦奋斗,心怀故里,让自己在故乡、在党、在国家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6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