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恩施做了核酸并居家隔离后,我在征求学校负责人允许的前提下,于七月份的四号进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泥塘小学对教授语文的贺忠榜老师进行了访谈、五号进入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民族初级中学对校长涂晓璇老师和来自武汉的吴京老师进行了访谈。
对于黄泥塘小学的贺老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可用“儒雅”二字,不同于当下新东方的直播中走红的顿顿老师清新柔和的雅,这位老师的更有九九归一、返璞归真淡然之雅,这样的雅致是千帆过尽后的从容和个人追求。十七八岁知识浅薄的学生尚且不能坚持每日背诵一篇诫子书和弟子规,年近半百、从教多年的资深教师却能坚持学习。能坚守乡村教师的岗位,我想除了贺老师谈及的“曾经带过一年初中生,从而深刻认识到学生应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要积极促进家校配合”这个原因,还与他个人坚毅的品格有着紧密联系。贺老师从2006年参加工作,辗转大峡谷前山小学、芭蕉民族初级中学、王家村小学。在贺老师16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在黄泥塘小学坚守岗位11年。客观的说,贺老师任职过的学校都离恩施城区较远,其中去往王家村小学和黄泥塘小学时,需要行驶五六公里仅容一辆小轿车行驶的道路。十一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止是贺老师一人,学校里所有教职工、所有学生,都是如此。可我在黄泥塘小学的一天里,没有感受到在学校里的任何一个人有负面情绪:大家都有说有笑、井然有序,兴致来了还能互相调侃上几句,引得哄堂大笑。在与贺老师闲聊时,他告诉我学校还给每个年级开辟了小菜园,菜园里的各种作物被学生们照顾的很好;他还带我去看了学校为办公室和教师特意置办的文化墙,办公室的墙上是平展开的《礼记·学记》中的“教学相长”,教室里的墙上也是各种励志话语。贺老师也问及我读过什么国学经典,我只能惭愧的说只读背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最主要的国学经典积累源自课堂,而且国学经典多为文言文,读起来咬文嚼字的,浅度觉得有趣,可要是深读却是静不下心,贺老师却是宽慰我说:“越是心浮气躁,越要沉下心来。和自己做斗争的过程,是一个人真正成长的过程。”
在访谈芭蕉民族初级中学校长涂晓璇老师以前,我心中非常忐忑,我时常听到涂校长的大名,满是对一位校长的夸赞,一位老师的赞赏。在她任职期间,芭蕉中学大变模样,从破破烂烂一间房到整整齐齐一片砖,花园式校园、塑胶跑道、防滑球场、开课茶文化,学校已经从我印象中上楼梯吱呀作响到现在焕然一新,更有新食堂正在修葺。拉投资、投文稿、作品多次登报、曾作为中共恩施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这样的名气和成就下,我第一次看见涂老师时,她却是在温和的陪伴女儿进行体育锻炼,满面笑容、亲和美好。在访问过涂老师后,我在网络上查询到一篇涂老师刊登在湖北教育“寻找教育世家”系列中的文章,记录她怎样踏入教师队伍、怎么在教师队伍中走出自己人生,涂老师自述“9年的时间里,我用新闻视角记录着乡村教育的发展,在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发表新闻稿件1000余篇”,跨越时间之久、涉及媒体之广、发表稿件之多,令我感到震惊和由衷的佩服。在涂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女性在职场熠熠生辉的模样,看到了一位用心、用情对待乡村教育的教育世家的教育精神。
初见吴京老师,是在涂老师引着我去办公室的路上:吴老师身形娇小,看着却一点都不柔弱,一眼瞧过去,就满是干劲儿和冲劲儿,随着吴老师逼近所教班级,班上还在外面大闹的学生都顺从的急着回到座位上。吴老师她是武汉人,更是毕业与中国地质大学的硕士生,我其实很不解也向吴老师发问了,“为什么会选择来到恩施做一名乡村教师呢?”,吴老师的回答是:她觉得教育的理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只要坚持育人为本。似乎在更多人眼中“留在武汉或者选择去到其他一二线城市发展才是好去处”的想法,或者是在一些人眼中“回到小镇里庸庸碌碌、稀里糊涂过一辈子也不错”的想法,在吴老师的认知里都是完全不成立的。在吴老师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教书育人,无论你是面对的哪一本书哪一种人,也无论你是在哪里教书育人,你的本职工作是不以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改变的,你教书育人的实效仅仅取决于你的内心,只要你热爱它,就可以想方设法地去做好它。“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我的奶奶做了一辈子乡村教师,我的姑父也曾作为乡村教师,我的父亲一直是乡村教师,除去本次对乡村教师的访谈外,我还跟着父亲体验了乡村教师的家访。三伏天,早上五六点就起床,乡下不比城市,人口稀疏,各家各户独门独院,有的人家在交通工具所不能抵达处,我和父亲只得下了车徒步前行,一边走还得一边问路,因为不是每天都去往的地方,位置也只知道个大概,具体位置还得靠经常走动的邻里乡亲指路。
无论是访谈活动还是跟着父亲去家访,我对乡村教师都致以崇高的敬意,也期待未来我能成为一名够格的乡村教师。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53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