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台江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探索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助农就业、增收新途径,领悟传统技艺带动地区发展新思路,7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文旅发展调研队”(以下简称“调研队”)前往贵州台江返乡创业园区内的喜悦祥银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悦祥”)进行调研活动。
公司副总经理潘健文带领调研队走访参观了银饰加工车间与样品展示厅,详细介绍了产品销售情况、手工艺品产业化经验与政府扶持政策等,向调研队展示了非遗助农的优秀模板。
从银饰到保温杯,准确定位迎来迅猛发展!
在潘经理的介绍下,调研队了解到喜悦祥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企业要长远发展,关键要找准定位。喜悦祥在发展初期曾尝试生产过银手镯、银耳环、银头饰等饰品,后来考虑到季节、习俗节日等因素的限制,最终专注于纯银保温杯生产。转型后,喜悦祥成功打通全国销路,在深圳的一家直营店的产品甚至畅销海外。
机械与人工并举,引领传统手工艺产业化!
生产标准化是手工艺品实现产业化的一大挑战。潘经理介绍道,目前喜悦祥的各道生产工序均有严格规范,产品投入市场前会经过多道检测,以防止瑕疵产品流入市场。在此基础上,喜悦祥大胆采用机械化生产,极大解决了全人工生产效率低、产量低的问题。同时,银质产品的部分细节仍由专业的工艺师雕刻,经过系统的培训,熟练的雕刻师只用3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一件雕刻作品。
机械化生产在原料节省与成本控制方面也功不可没。“企业要盈利,必须要考虑成本”,如何压缩成本是喜悦祥在成立初期面临的另一大挑战。用传统银饰锻制技艺制作保温杯对技艺要求苛刻,所需工作时间长,并且会导致极大的原料浪费。得益于科技的发展,机械化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把成本降低一半的同时还能保证工艺美观。
喜悦祥这种“机械与人工并举”的模式也为其他传统手工艺品的大规模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范例。
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助力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
企业要取得长久发展,除了自身努力,更离不开地方政策的鼎力相助。台江当地政府响应非遗创造性转化的号召,立足苗银、苗绣等当地传统手工艺,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吸引有志之士回乡办厂创业,极大带动了当地就业。在相关政策的引领下,更多的苗族手艺人将精湛技艺转化为产品,助力苗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极大改善自身生活。看着满墙金灿灿的荣誉牌,潘经理很感谢台江政府:“我们都是农民工,因为遇上了好的政策,我们带着做杯子的手艺回到家乡,在这个返乡创业园里扎下根来,一步步有了今天的喜悦祥。”
“手握水杯,心怀使命”,传承非遗,引领产业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注意到潘经理自己使用的保温杯也是喜悦祥的产品。实际上,喜悦祥的每一位员工都会随身携带公司产品,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形的企业文化。作为日常不离手的物品,小小的水杯代表着大家对公司“做强民族文化企业,带动一方共同发展致富”宗旨的强烈认同。看到潘经理自豪的神情,调研队成员也感受到这个杯子、这份产业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需要企业与员工的努力,更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引领与全社会的关注。喜悦祥的发展历程为其他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指出了新思路,做出了模范带头作用。要在新时代市场化巨浪中发挥非遗的价值,盘活传统手工艺商业价值,在工业潮中跑出一条“康庄大道”,助推传统手工艺实现产业化发展显得势在必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936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