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最宝贵的财富,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而戏曲作为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艺术光辉的瑰宝,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响应国家及社会各界保护传统文化的号召,中矿大 “曲韵流芳之祁太秧歌”暑期社会实践团,远赴山西太谷开展对祁太秧歌的调研及宣传,从而促进其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实践团于7月11日前往太谷县文化局对太谷秧歌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贵明进行了采访。孙贵明出生于五十年代,1977年,开始接触祁太秧歌,凭着一段《偷南瓜》、一段《送樱桃》,在1300余人报考只招10余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了太谷县秧歌剧团的正式演员。随后,他跟随祁太秧歌大师——早已唱响晋中的“香蛮旦”王效端学习唱腔,跟随秧歌大师“蛤蟆丑”学习表演,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满腔热情及多年的刻苦努力, 1990年,崭露头角的他一鸣惊人获得“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1996年,一举获得“首届祁太秧歌大赛最佳演员奖”。而他的辛勤努力和优秀才干,也使得他先后担任晋中市祁太秧歌促进会理事、祁太秧歌协会副会长等。
孙贵明谈到:“自己从小对祁太秧歌呢,就很喜欢,秧歌丰富连贯的曲调成了我对生活的一种寄托。刚进秧歌剧团的时候呢,为了能尽早出演角色,我接受剧团的艰苦训练,空闲时间更是靠自学规范咬字,提高押韵方面的能力。”孙贵明认为,祁太秧歌是一种接地气的、与人民生活相交融的文化形式。而正是这种特征,使祁太秧歌在七十年代达到了演出的高峰,剧团一年演出有三百余场,影响范围达几十个城市。而如今,由于各种原因,祁太秧歌自2015年起却开始走下坡路,艺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孟母三迁》只出演过三次,剧团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注入,更是出现了断代的现象。面对这样的困难,孙贵明却并没有气馁,而是竭尽所能将祁太秧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说:"这是我做了一辈子的事,那我就要坚守一辈子。"
“步入梨园几十春,走南闯北多艰辛。踏遍三晋大地路,艺海沧桑几浮沉。”孙贵明一直致力于秧歌艺术的发展,他将人生最宝贵的几十年都献给了秧歌,这二十八字说不尽的苦与乐。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带着老艺术家这种执着的精神来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奋斗终身。传承秧歌艺,铸就文化魂,用自己的力量献礼十九大。
实践团成员向省级传承人孙贵明学习秧歌动作。金陶沙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194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