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青岛2月3日电(通讯员 王艺)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劳动教育要提倡生活化,让劳动立足于学生的生活情境之中,加强劳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入生活,进而走出生活。2024年1月25日-2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追风拾野”社会实践成员根据自己家乡实际的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在实践调查中增见识、长才干、做贡献。
与学生进行问卷访谈了解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劳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为了解更加全面的信息,2024年1月25日上午,实践队成员联系了青岛市平度市的几位大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表示自己认同劳动教育且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有着非常积极的态度,也有小部分大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无非是走走过场,纯粹是浪费时间。访谈结束后,实践队员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发现,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可程度与中小学时期学校对劳动教育知识的传授及劳动教育课程的参与有着很大的关联。认为劳动教育无用的大多是在中小学时期未接受过劳动教育知识的学习,也从未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参与,而对劳动教育高度认同且对劳动教育课程有着积极态度的大学生大多是在中小学时期接受过良好的劳动教育知识的学习且学校认真开设了劳动教育课堂。
在采访调查中,实践队员还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小细节,大多数公立学校,尤其是公立农村学校,学校对劳动教育并不重视,更多重视的是升学率;而大多数私立贵族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对劳动教育课堂的开展非常用心。由此可见,劳动教育生长的“环境”和“土壤”非常之重要,我们应该在中小学这个启蒙阶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普及环境,打好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
走进家长身边倾听家长心声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育培养,劳动启蒙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和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影响很大。为深入的了解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情况,实践队员走进了大学生的家庭当中,与大学生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经过了解,实践队员发现家庭环境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方是父母的劳动价值认知偏差不利于孩子正确劳动观的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部分家长对劳动持有一定的误解和偏见,觉得体力劳动是低等人的事,蔑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歧视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长剥夺了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把一切吃穿用度都给孩子准备好,导致孩子劳动观念淡薄,对家长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弱。在应试教育和高考制度下,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做家务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于是包办一切家务,使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下,缺乏必要的劳动历练。家长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了孩子正确劳动观的形成。
另一方是个别家庭缺少劳动教育的土壤和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部分家庭开始请保姆或家庭雇工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但这让家长无法发挥对孩子的劳动指导示范作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孩子劳动习惯的养成。
在此次走访调研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通过实际行动深入调研,了解劳动过程。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的成员们充分认识到当前劳动教育知识的普及以及劳动教育课程全方面发展所面临的困难。队员们纷纷表示,作为青年地理人,要学以致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弘扬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尽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66587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