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千年工艺,弘扬东方美学,2024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曲阜市大庄村,拜访了“大庄绢花”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祥冬老师。
绢花,也叫京花儿,起源于明朝,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以真丝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成。每一朵绢花都栩栩如生,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和匠人的心血。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庄绢花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们有幸采访了大庄绢花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祥冬先生。张祥冬先生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对大庄绢花的热爱从未减退。张老先生讲到:“明朝时期,严氏的孙女嫁给了孔子的第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之后,在曲阜城西大庄的东北角购置了百亩土地,设立花户专门养花,以供孔府装饰及夫人小姐佩戴之用。当时,大庄有200多户人家,每家每户都从事花卉制作。后来,受皇宫陈设及宫女冠戴装饰的影响,孔府又派人前往北京学习技艺,逐渐发展出了特色的大庄绢花工艺”。
除了讲述大庄绢花的历史文化,张老先生更是热情地教授实践队员们大庄绢花地制作工艺并邀请实践队员们积极尝试。在张祥冬老先生的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开始了他们的大庄绢花制作体验。张老先生热情地为他们演示了每一步制作过程,从选材、漂染到精细的手工制作,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的手法熟练而优雅,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美的故事。实践队成员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他们的眼睛跟随着张老先生的动作,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步骤。当张老先生邀请他们亲自动手时,他们兴奋地围了上去,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张老先生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挑选合适的样纸,如何调配颜色,如何制作花瓣和叶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实践队成员们逐渐掌握了制作大庄绢花的基本技巧。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出错。张老先生则在一旁鼓励着他们,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尝试。当一朵朵栩栩如生的大庄绢花在他们手中诞生时,他们欢呼起来,仿佛赢得了某种胜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体验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张祥冬老先生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欣慰。
除了讲述大庄绢花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张祥冬先生还向实践队成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曾是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红军战士,战争的硝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家乡,决定为家乡做点什么。“当时,我想到了大庄绢花这门传统手工艺。那个时候大庄绢花无人问津,年轻一代的青年纷纷走出村子外出务工,我认为,如果能够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不仅可以为家乡创造经济收益,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大庄绢花。”张祥冬先生回忆道。
在张祥冬先生的不懈努力下,以及他的作品质量上乘、工艺精湛,很快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曲阜市,文旅部门也多次邀请他去参加活动讲授非遗经典,更有多所学校来到张老先生的大壮绢花工作室学习和感受非遗文化。随着大庄绢花知名度的提高,张祥冬先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深知,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将大庄绢花发扬光大的。于是,他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设计出了更加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大庄绢花产品,如他将大庄绢花原来本应是丝绸的原材料替换为价格跟为亲民的宣纸,这样让更多的大众人民可以消费得起,从而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播出去。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们有幸亲眼见证了张祥冬先生制作大庄绢花的过程。他们仔细观察了每一个细节,从选材、漂染到精细的手工制作,每一步都让他们叹为观止。在制作过程中,张祥冬先生不时地向实践队成员们传授制作技巧和经验,让他们对大庄绢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观看制作过程,实践队成员们还亲自尝试制作了大庄绢花。在张祥冬先生的耐心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挑选合适的样纸、如何调配颜色、如何制作花瓣和叶子等。虽然他们的作品还不够完美,但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制作大庄绢花的艰辛和乐趣。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张祥冬先生将实践队员们亲手做的大庄绢花作为纪念品送给了实践队员们,以期望他们可以助力大庄绢花的传承和发展。他表示:“你们这些年轻人是大庄绢花未来的希望,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庄绢花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大庄绢花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张祥冬先生对大庄绢花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大庄绢花的传承与发展,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庄村的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大庄绢花的传承之路却仍然漫长。在张祥冬先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庄绢花这朵东方之花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4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