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织梦非遗,守护大庄绢花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作者:“遇见非遗经典,

为传承千年工艺,弘扬东方美学,2024年7月13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曲阜市大庄村,拜访了“大庄绢花”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祥冬老师。

绢花,也叫京花儿,起源于明朝,在我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以真丝为原料,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成。每一朵绢花都栩栩如生,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和匠人的心血。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庄绢花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们有幸采访了大庄绢花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祥冬先生。张祥冬先生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对大庄绢花的热爱从未减退。张老先生讲到:“明朝时期,严氏的孙女嫁给了孔子的第64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之后,在曲阜城西大庄的东北角购置了百亩土地,设立花户专门养花,以供孔府装饰及夫人小姐佩戴之用。当时,大庄有200多户人家,每家每户都从事花卉制作。后来,受皇宫陈设及宫女冠戴装饰的影响,孔府又派人前往北京学习技艺,逐渐发展出了特色的大庄绢花工艺”。

除了讲述大庄绢花的历史文化,张老先生更是热情地教授实践队员们大庄绢花地制作工艺并邀请实践队员们积极尝试。在张祥冬老先生的指导下,实践队成员们开始了他们的大庄绢花制作体验。张老先生热情地为他们演示了每一步制作过程,从选材、漂染到精细的手工制作,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的手法熟练而优雅,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美的故事。实践队成员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他们的眼睛跟随着张老先生的动作,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步骤。当张老先生邀请他们亲自动手时,他们兴奋地围了上去,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张老先生耐心地指导他们如何挑选合适的样纸,如何调配颜色,如何制作花瓣和叶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实践队成员们逐渐掌握了制作大庄绢花的基本技巧。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生怕出错。张老先生则在一旁鼓励着他们,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尝试。当一朵朵栩栩如生的大庄绢花在他们手中诞生时,他们欢呼起来,仿佛赢得了某种胜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体验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张祥冬老先生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心中充满了欣慰。

除了讲述大庄绢花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张祥冬先生还向实践队成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曾是一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红军战士,战争的硝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家乡,决定为家乡做点什么。“当时,我想到了大庄绢花这门传统手工艺。那个时候大庄绢花无人问津,年轻一代的青年纷纷走出村子外出务工,我认为,如果能够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不仅可以为家乡创造经济收益,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大庄绢花。”张祥冬先生回忆道。

在张祥冬先生的不懈努力下,以及他的作品质量上乘、工艺精湛,很快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曲阜市,文旅部门也多次邀请他去参加活动讲授非遗经典,更有多所学校来到张老先生的大壮绢花工作室学习和感受非遗文化。随着大庄绢花知名度的提高,张祥冬先生开始思考如何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他深知,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将大庄绢花发扬光大的。于是,他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设计出了更加符合现代人口味的大庄绢花产品,如他将大庄绢花原来本应是丝绸的原材料替换为价格跟为亲民的宣纸,这样让更多的大众人民可以消费得起,从而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播出去。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队成员们有幸亲眼见证了张祥冬先生制作大庄绢花的过程。他们仔细观察了每一个细节,从选材、漂染到精细的手工制作,每一步都让他们叹为观止。在制作过程中,张祥冬先生不时地向实践队成员们传授制作技巧和经验,让他们对大庄绢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观看制作过程,实践队成员们还亲自尝试制作了大庄绢花。在张祥冬先生的耐心指导下,他们学会了如何挑选合适的样纸、如何调配颜色、如何制作花瓣和叶子等。虽然他们的作品还不够完美,但这段经历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制作大庄绢花的艰辛和乐趣。在实践活动的最后阶段,张祥冬先生将实践队员们亲手做的大庄绢花作为纪念品送给了实践队员们,以期望他们可以助力大庄绢花的传承和发展。他表示:“你们这些年轻人是大庄绢花未来的希望,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庄绢花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实践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大庄绢花的历史和制作工艺,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张祥冬先生对大庄绢花的热爱和执着。他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大庄绢花的传承与发展,为这门古老艺术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庄村的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大庄绢花的传承之路却仍然漫长。在张祥冬先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庄绢花这朵东方之花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7014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新春送暖慰银发,佳节传爱伴暮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春来临,面对农村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开展志愿者下乡慰问活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煦风送暖,青力奉社区”社会…… 郭呈玉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查看全文 >>

探索非遗瑰宝,传承匠心古韵

漆扇,作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集实用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身,历经岁月沉淀,散发着独特的魅力。1月24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煦风送暖,启新程芳华”社会实践队…… 郭呈玉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查看全文 >>

曲园学子三下乡:多元服务爱满社区

“寒流席卷入深冬,社区暖意万民胸。”1月17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煦风送暖,青力奉社区”社会实践队在家乡开展多元社区服务活动。据了解,开展此次志愿服务的目的是力所能及…… 郭呈玉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温暖陪伴,助力成长

温暖陪伴,助力成长在寒假期间为给中小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提升学习效果,2025年1月16日,曲阜师…

新春送暖慰银发,佳节传爱伴暮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春来临,面对农村孤寡老人社会弱势群体,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开展志愿者下乡慰问活动…

横幅高悬映冬阳 用电安全入民心

随着冬季的脚步悄然而至,寒风凛冽中,家家户户的用电量也随之攀升。为有效应对冬季用电高峰带来的安全隐患,确保社区群众生…

守正创新共度春节

中国青年网滨州1月19日电(通讯员牟璟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承载…

知识收纳,书海“整”行

随着社会对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承载着传播文化、服务大众的重要使命。为了深入了解图书馆的日常…

最新发布

随阳光升起的是希望
在踏上支教之旅的那一刻起,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期待与忐忑。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教育真谛的深刻探索。走进那所偏远而充满希望的学校,我被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渴望知识的眼神…
楷木传承千载,雕刻古韵流长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于7月13日踏足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旨在深入挖掘曲阜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民族精神,并致力于中国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实践队有幸拜访了…
文化千年韵,相承万古长
7月14日,为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曲阜市大庄绢花,拜访了绢花非遗传承人张祥东老师参观了绢花…
创新同传统齐飞,文化共时代一色
为了解曲阜市大庄绢花,传承非遗文化。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曲阜市大庄绢花,拜访了绢花非遗传承人张祥东老师。绢花又名京花,据说明…
传承千年工艺,弘扬东方美学
7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赴曲阜市大庄村,旨在了解大庄绢花的发展现状,体验当地特色非遗魅力,推动非遗在新世纪蓬勃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种…
教育历程书香气,非遗文化尽芳菲
为让非遗走出历史、走进当下、走向未来,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遵循保护非遗的传承规律,以初心来守护、以匠心来传承、以敬畏之心来开发利用。2024年7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
传承非遗文化,体验漆扇艺术
为了培养小朋友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对漆扇制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2024年8月5日上午,安大化院启明之旅志愿队与新家园公益联合在光明之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了一次与“漆扇”有关的主题活动。…
琢磨书法滋味,细品文化之美
2024年7月20日,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溯历史之源,寻非遗经典”社会实践队队员前往淄博市,拜访了淄博市榜书书法家协会主席王继君先生,向王先生了解书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了解民间艺术的表现…
点燃希望,传递爱心
今天上午,我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主要内容是讲解《寓言两则》。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我向孩子们介绍了寓言故事的特点,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课堂氛围十分…
青铜器之光:穿越铜陵,六安与巢湖博物馆的青铜之旅
当谈及青铜器,我们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明深处的大门,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篇章。青铜器,作为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工艺水平,更是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乃至生产力发展的…